Loading...
知識是透過社會的建構下逐漸累積而成的,而「民族教育」是以部落或群體等為主體,透過生活中的經驗累積而成的。在當代的社會中,因著歷史脈絡的結果,導致產生當代原住民族自我認同的混淆及知識不對等的情況發生,所以在高等教育的階段,來自不同經驗的原住民族學生,聚在一起除了彼此激發對於文化的熱情之外,更連結彼此不同的領域的交流,共同建構以原住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核心素養教育,讓當代的原住民族學子更有影響力。


跨領域人才培育係以培訓課程及講座為主軸,主要以「跨領域合作課程」為主幹,兼融「原住民族文化學習與傳承」及「國際觀及國際互動實務技巧」,期盼讓原住民族師生與非原住民族師生,以不同的專業養成與多元的文化底蘊相互合作學習,使跨領域課程成為友善校園及族群共榮共存的平台。

 【跨領域合作課程】
  1. 如何摸索並打造具有原住民族主體性的教育模式,使每個族群文化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替體制是當今原住民族教育系統相當重要的反省,本計劃透過跨域合作課程,引進原住民族師資與不同背景、族群身分的學生相互刺激,創造出具有原住民族世界觀、價值體系與思考模式的教育方式,如此更貼近情境式的教學,亦能落實民族教育的主體性。
  2. 藉由跨域合作課程,培養學生社會實踐的與行動力,在多元專業之激盪下醞釀出與時俱進、隨著社會脈動而能持續回應並解決社會問題之能力。
  3. 110學年度首次與本校景觀設計系合作進行跨域合作課程,113學年度已邁入第四個年頭。本次跨域合作課程邀請來自新竹縣尖石鄉那羅部落的頂定.巴顏耆老與李智仁耆老擔任原住民族公共空間藝術品系列課程講參與協助實作業師,加以景觀設計系之師資,培力學生分組搭建6款原住民族公共空間藝術品,在構思、設計、製作模型、搭建藝術品之中,不僅能親身體會泰雅族建築及工藝工法文化、吸收景觀設計與建築領域的知能,亦能學習團隊合作與溝通分工這項必備且重要的技能。 參與的師生包含原住民與非原民生,可謂全民原教、原漢共融共好的最佳展現。